Hi,福建省的高三同学,
高三老师在台上讲得口沫横飞,你却听得一头雾水;翻开高三课本,某个概念怎么也想不明白;刷到一道高考难题,想了半天还是没有头绪……
此时,你的大脑里可能充满了疑问,但嘴巴却像被施了魔法一样,怎么也张不开。你担心自己问的问题太“傻”,担心打扰老师或同学,担心被别人嘲笑“这都不知道”。于是,那些疑问被你小心翼翼地藏了起来,直到最后,它们变成了考试中的失分点,或心底长久的困惑。
今天,我们就来学习,如何进行高质量的提问,让你的疑问,成为你高三学习效率和思维深度提升的“助推器”。
先思考,再提问:高三遇到问题,不要急着求助。先尝试自己思考,查阅相关资料(课本、笔记、参考书),看看是否能独立解决。
【思考方向】: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?我理解了哪些部分?哪里是我的卡点?我尝试了哪些方法?结果如何?
界定你的“卡点”:思考过后,你可能发现,问题不是“我什么都不懂”,而是“我某个关键概念没理解透”,或者“我某个步骤无法推导”。
【核心目的】:这一步让你对问题有更深的理解,避免提出过于笼统或已知答案的问题,也能培养
你的独立思考能力。同时,当你清晰地知道自己哪里不懂时,你的提问才能更有价值。
当你明确了“卡点”,接下来就是用清晰、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。
明确指出问题所在:
错误示例:“老师,这道题我不会。” (太笼统)
正确示例:“老师,这道数学题的第三小问,我理解您的解题思路是先求导,但我卡在导函数为零时,如何判断极值点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,能不能再讲讲这里?” (具体指出卡点)
说明你的尝试和困惑:告诉对方你已经思考过什么,尝试过什么,以及在哪里卡住了。
示例:“我尝试过用A方法,但推到这里就没法继续了,是不是我的思路错了?” 或 “课本上说XX概念,但我理解和YY概念有什么区别呢?”
避免情绪化表达:避免“我太笨了,这都不会”、“这题简直是变态”等负面情绪,只聚焦问题本身。
核心目的:你的清晰表达能帮助对方快速抓住问题的症结,避免来回猜测,从而给出最有效的解答。
问对人,在对的时间问,效率会成倍增长。
老师:
课堂上:如果是全班可能都有的疑问,并且不会占用太多时间,可以在课堂上举手。
课后找老师。提前整理好问题,准备好相关资料(课本、错题),表明你已经尝试过。
同学/学霸:
优势:他们可能刚经历过你的困惑,能用更贴近你的语言来解释。
注意:寻找真正理解、乐于助人的同学,而不是只会给你答案的人。
线上资源/学习社群:
优势:24小时在线,资源丰富。
注意:同样要精准提问,并批判性地筛选答案。
核心目的:合理利用资源,最大化你提问的效率和收益。
获得答案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将其内化。
认真聆听与记录: 记录对方的讲解,尤其是关键思路、易错点和你的疑问所在。
主动反馈与确认: 在对方讲解过程中,可以适时点头表示理解,或在不确定时再次提问确认。
示例: “我明白了,所以这里就是因为XX原因,所以才能用YY公式,对吗?”
用自己的话复述: 获得解答后,尝试用自己的话,向对方或自己重新解释一遍。如果能顺利复述,说明你真的理解了。
举一反三: 思考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点,是否还能解决其他问题?有没有类似的题型?主动练习一道同类型的题目,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。
核心目的: 不仅要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。将外部的答案,转化为你自己的内在知识体系。
福建省的高三同学,
学习的路上,感到困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你敢于提问,不是因为你“笨”,而是因为你“聪明”——你勇于直面自己的不足,你渴望更深入的理解,你主动寻求成长的机会。
你的每一次提问,都是一次自我挑战,一次知识的拓展,一次思维的升级。从今天起,抛开那些不必要的顾虑和羞涩。勇敢地开口,精准地提问,虚心地学习。你会发现,你高三的每一次“开口”,都将成为你高考学习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“开窍”瞬间。